|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万姓同宗 >> 中国家谱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常州家谱提要序二          【字体:
常州家谱提要序二
作者:姜义华    文章来源:摘自朱炳国家谱    点击数:6828    更新时间:2007-5-31

 

常州家谱提要序

 

 

1924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期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开始演讲三民主义。224日他在《民族主义》第5讲中,在谈到如何解决中国人一盘散沙问题时,曾特别论及宗族组织在成就极有力量的国族方面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他说:

中国人对于国家观念,本是一片散沙,本没有民族团体,……我从前说过了,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好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我们失了的民族主义要想恢复起来,便要有团体,要有很大的团体。我们要结成大团体,便先要有小基础,彼此联系起来,才容易做成功。我们中国可以利用的小基础,就是宗族团体。……依我看起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采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用个人单位当然容易得多。……在每一姓中,用其原来宗族的组织,拿同宗的名义,先从一乡一县联系起,再扩充到一省一国,各姓便可以成一个很大的团体。……更令各姓的团体都知道大祸临头,死期将至,都结合起来,便可以成一个极大中华民国的国族团体。有了国族团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尚书》所载的时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他的治平功夫,亦是由家族入手,逐渐扩充到百姓,使到万邦协和,黎民于变时雍。岂不是目前团结宗族造成国族以兴邦御外的好榜样吗?(见《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第238-240页)

家族与宗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与宗族不仅作为血缘组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凭藉着族田、学田、义塾、义仓以及祠堂、祠田、公共坟地、祭田等众多公共设施,在兴办城乡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维系其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以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灾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它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民间社会体系,弥补了中央王朝政治控制体系只及于郡县一级而未能延伸到社会基层的不足,依靠其有效的协调与动员能力,使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强大的稳定力,能够有效地抗拒各种由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乱离之后迅速再生。

近代以来,在西方个性解放与市民社会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常常将家族、宗族直接等同于封建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时,对家族、宗族基本上取全盘否定态度。孙中山《民族主义》演讲关于家族、宗族的有关论述,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一样。他看到,家族、宗族将会持续存在而恐难骤然加以消灭,而家族、宗族的功能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在中国民族觉醒的民族振兴中,它们完全可能实现转型,成为将人们凝聚成一个新型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中介,成为既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广泛社会基础又能具有现代性的新型民间社会。在联系分散的广大农村及差异极大的城乡社会方面,起到西方式市民社会所起不到的作用。纵观今日世界特别是华裔世界、华人世界各类宗亲会的积极活动,不能不感佩孙中山当年的远见卓识。

无论研究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族,还是了解当今华人世界中的家族与宗族,都离不开家谱。家谱或称族谱、谱牒,或称宗谱、家乘、世谱、世牒、支谱、房谱等,为同宗共祖之血亲群体,以规范形式记载本族世系与事迹的各类图籍。家谱内容通常包括姓氏源流、家庭迁徙、世系世表、祖先像赞、皇家诰封、传记行状、族规家训、散文著作及名人序跋等等。史称《世本》为家谱开山之作。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其实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可见中国家谱起源甚早。

魏晋南北朝重门阀、贱庶民,“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新唐书·柳冲传》),于是修谱之风兴盛,以迄隋唐,中央与地方均设谱局、置谱官、兴谱事,谱牒之学应运而生。唐中期以后,士庶合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等级关系剧烈变动,官修官谱,民修民谱,民间修谱之风兴起。五代战乱,谱事不兴。赵宋一统,不重门第,以才学取士,于是,家谱从“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之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之伦理道德教化功能。清乾隆年间协办大学士庄有恭为武进庄氏族谱作序,称修谱有“五善”:“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焉者,则报国恩也”(《毗陵庄氏族谱·卷首序》)。修谱“五善”之说,其影响直迄于今未衰。

家谱修纂体例在宋时已相当成熟。著名学者欧阳修撰《欧阳氏图谱》、苏洵修纂《苏氏族谱》,别于官修,另立谱法,奠定后世修谱之基本体例,迄今修谱仍多循欧苏二式。

明清修谱,蔚然成风。民国肇始,虽然战乱频仍,但谱事却未衰微,在江南甚至达到了极盛。“土改”至“文革”,家谱损失惨重。改革开放以来,谱牒方才重受重视。家谱之功能,大约有三:其一是学术研究之价值。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先生称:“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州县,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家谱和国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历史学的支柱,是中华悠久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中国的家谱是中国史学中尚未开发的重要“矿藏”。深入开发家谱这座“矿藏”便可获取许多有关经济、教育、文化、历史、人口、民俗等重要史料,以弥补国史、方志等史料的不足,对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等研究均有助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重视。其二,有利于当今道德建设。家谱宣扬敬长辈、孝父母、尊师长、讲诚信、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毋邪淫等伦理道德,富有爱国主义、自强精神、奉献精神,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稳定社会有积极意义。其三,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家谱可为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服务,激发炎黄子孙热爱乡土、热爱祖国之精神,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家谱作为宗法社会的产物,当然带有许多旧时代的烙印。“扬善隐恶”,“重男轻女”,“攀附显贵”等就是突出的弊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甄别、利用,有效地利用这个价值无穷的“矿藏”。

为适应当前谱学发展的要求,编辑家谱目录,应时而起。现已有《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于1987年出版了《台湾区族谱目录》,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1983年编辑出版了《美国族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不少图书馆还编印了自己的馆藏家谱目录。为了编纂一部涵盖全世界中文家谱目录,2000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中国家谱总目》正式立项。同年1127日,该项目的第一次编纂会议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拉开了《中国家谱总目》实际操作阶段的序幕。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跨世纪文化系统工程。在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过程中,各编委单位竭尽所能,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不菲成绩。但民间藏谱浩如烟海,由于主客观原因,收集著录难以操作。编辑地方家谱目录,可就近采访乡村民间所藏,补充馆藏目录之不足,可谓功德无量。近日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者朱炳国先生持《常州家谱提要》一书样稿示余。该书从现有的全国性家谱目录及地方史志、私家藏谱中钩稽条目,并收录周边地区有关姓氏家谱目录,全书共计1598条。我国修谱以徽州、浙东、苏南为盛,而苏南又以常州为最。苏南地区是我国古代家族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家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常州地处“中吴要辅”, “儒风蔚然”,是东南地区的文化重镇,人文荟萃,学派林立。而常州庄氏、恽氏、唐氏、钱氏、谢氏、赵氏、孙氏各族在明清之际更兴盛一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人学者,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近代,而各家修谱极其繁荣,如《恽氏家乘》、《庄氏宗谱》等均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常州民间又擅活字刻印技术,谱师辈出,外省慕名而至者甚多。如安徽官办曲水书局便来常设立机构,专印谱牒。四川沪州《南门高氏族谱》来常刻印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大量常州谱牒,《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一文中引用谱例82处,其中26处为常州家谱,引用率达31.7%,可见当年常州谱事之盛。因此常州家谱的整理和研究有着甚高的学术价值。朱炳国先生很早即致力于家谱收藏和研究,近来更是潜心收罗各类家谱,他迄今已经收集了常州及附近地区数千册古旧家谱,其中如明末状元杨廷鉴家族的《杨氏家谱》等均为孤本、珍本,《步氏宗谱》、《鄂氏宗谱》等则为稀见姓氏的家谱。朱炳国先生还致力于传播谱牒知识,弘扬地方文化,他发起成立了常州谱牒文化社团,创办了《谱牒文化研究》期刊。这次由他和常州地方文史研究学者吴之光先生共同编辑《常州家谱提要》一书,反映了常州家谱文化的繁荣状况,也是他们多年努力的结晶,故乐为之序。

 

                                                        姜义华                 

                                               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姜义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录入:凌庆南    责任编辑:凌庆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家谱与地方文化
    常州家谱提要序
    朱炳国—谱牒文化的传扬者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