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祠堂 >> 宗祠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访绥江凌氏宗祠       ★★★ 【字体:
访绥江凌氏宗祠
作者:记者龙兆…    文章来源:昭通日报    点击数:7772    更新时间:2006-3-5
在绥江县城西3公里的金沙江边上,有一座名闻遐尔的古建筑。远远望去,颇有几分威严、庄重之气象。历经175年风雨,如今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仍然隐隐透露着当年主人家的显贵、富裕和兴旺。这就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绥江凌氏宗祠。


  要说凌氏宗祠,就要先说说凌光斗。凌光斗(1780—1840年),名洪寿,字焕北,号仰亭,别号笔峰,清代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即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于嘉庆5年(1800年)考中秀才,嘉庆13年考中举人;道光6年(1826年)到福建为官,道光8年提补汀州府连县知县。凌光斗是绥江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名绥江籍知县以上官员。他在任期间倡导儒学,大兴教育,亲自撰写《文川课士编》二卷作为连县士子的范文。在编修《凌氏族谱》时,他把自己的崇儒兴教思想融汇其中,将凌氏子孙的字辈改为“道德文章,邦家之光,明体达用,永绍书香,耕读为本,谨慎端方,学则优良,吏治循良……”。他将新修的凌氏宗祠集祭祀和教育为一体,平时则把东西偏殿、厢房作为学校。他提出“不拘一格,凡我凌氏子孙皆得受圣人礼数”,必须到祠堂接受教育。教书先生的薪水、书本费则从宗祠地产收入、捐赠及学生家长交纳的极少学费来支出,如有不够就在家族内进行分摊,对于那些家境极为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孩子则可以免费入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这正是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实践。


  凌光斗于道光8年修家谱,历时6年完成,其间他数次到中原遍访凌氏后裔,到江西长宁祭祖。直到今天,《凌氏族谱》仍是一部记载详实准确的家族史,极为难得。
  凌光斗为官清廉,因政绩而两次受到道光皇帝的表彰。道光11年2月14日,道光帝在《褒奖凌光斗圣谕》中称赞他“广训俾庶,家喻户晓,咸知礼让,征收钱粮,听民自封投柜,力行保甲,严缉匪类,自理词讼,随到随审。”道光14年10月19日,道光帝又在《敕授凌光斗文林郎诏书》中表扬他“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怀保无穷,不忘复斯民之责。”凌光斗的祖父、父亲和他一道被授予文林郎职衔,祖母、母亲和夫人同时被授予七品诰命夫人。遍查昭通史志,被当朝皇帝两次下诏嘉奖的知县级官吏,昭通历史上仅绥江凌光斗一人而已。


  据资料记载,绥江凌氏宗祠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已经破败。凌光斗便在家族中倡议修建新的凌氏宗祠,他采取一次规划、分批建设的办法,从嘉庆14年(1809年)秋动工,到道光10年(1831年)建成,历时22年。其间,凌光斗把自己知县俸禄中的大部分都用于祠堂修建。新建后的凌氏宗祠占地面积约5亩,分三个院落,整个建筑以朝门和正殿用圆形石柱16根,方柱8根作为承重主结构,每根石柱直径达70厘米,高5-8米,用整块石料凿成,重约10吨,石柱上多阴刻对联,均为凌光斗亲笔手书。现存的朝门两侧的两根大石柱上阴刻一副对联:“赣水滇山两地蒸尝昭久远”,“玉屏金带满天风景卜流长”,字体端庄、遒劲,颇有颜筋柳骨之气韵。整个建筑风格独特,但又有机融为一个整体,起初的风格为川南常见的穿斗串架式,后期建筑则仿照江西长宁的凌氏宗祠式样并恰当揉合了福建闽南建筑风格。这与凌光斗祖籍为江西长宁,多年在福建任知县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在宗祠的设计上,他对功能也进行了创新,把原来宗祠仅是单一的祭祀场所变为祭祀与教育相结合,正殿为每年清明节等节日时全族人等祭祖用,平时则把东西偏殿、厢房作为学校,左右偏殿、厢房在设计上都与众不同,完全是按照学堂的实用来设计建造的。直至前几年,凌氏宗祠都是大沙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据考,把川南、江西和闽南三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建成的清代中晚期家族祠,全市仅此一处。因此,凌氏宗祠在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上都有着较高的价值。
  2006年2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来到凌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破败。朝门的主体建筑尚在,大门已变成了一条人来人往的过道,大门两旁不知被谁家塞满了枯竹败叶,屋脊上原来的装饰已不知在何年被毁。登上9级台阶,大门口的两根石柱依然笔直挺立,由于尘土遮掩,凌光斗当年亲笔挥毫的真迹仅依稀可见;在大门两侧的厢房里,作为大沙小学食堂的灶台,烟熏痕迹依然存在。一位住在当地的凌姓老人向我们讲述着他记忆中的凌氏宗祠。当年凌氏族人祭祖的大殿早已不在,现在变成了小学校的篮球场。从朝门进去,穿过篮球场,就到了四合院。四合院大门两侧同样是两根笔直的石柱,石柱上阴刻一幅对联。四合院里有一个天井,早已杂草丛生,正房为原来小学校的办公室,堆满灰尘;厢房的门窗俱朽,但框架犹存。从1949年以来,凌氏宗祠由于成为大沙小学的主要教学场地,因而朝门、正殿、四合院等建筑的主体部分得以基本保存。现在,凌氏宗祠四周已建起不少形状各异的民房,据说他们大多为凌姓人士。
  凌光斗一生推崇儒学,大办教育,对凌氏家族产生了极大影响,凌氏后裔在晚清共产生各类生员、举人、进士72人,有9人任过知县以上官员;在民国时期和当代共出过大学毕业生79人,出任过县处级官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有28人。凌氏家族成为绥江的一大名门望族。凌光斗对推动绥江县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作出过重要贡献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文物认识的深化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不少人士对凌氏宗祠的人文、历史、建筑艺术等进行研究和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向家坝电站蓄水后,凌氏宗祠这一片区域将被淹没,县文体局等部门也正在研究搬迁方案,以保护这一历史遗存。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这些历经风雨、本来就稀少的古建筑一旦被毁,就再也找不到了,留给后人的只能是哀叹。
  (此文在采访和撰写中得到绥江县文体局和赵旭良先生帮助,特此鸣谢。) 

(2006-2-25 14:26:50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副站长凌蒲溪宗亲再次捐赠20
    老挝副总理凌绪光凌统墓修复
    尋親歸祖
    全国各地凌氏宗亲沉痛悼念深
    江苏延陵凌氏立德堂5修家谱委
    游戏视频:无双大蛇-凌统
    湖南宁乡凌氏源自江西  承请
    明代吴兴刻书家闵、凌二姓世
    江苏、浙江两省元末凌氏懋翁
    凌氏堂联汇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