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时间打分
凌氏凌氏起源\n \n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其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n\n凌(Líng)姓源流较纯正,源出有一:\n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淩”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淩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淩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淩。”由此可见,凌、淩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淩,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淩两个姓氏混淆不清。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n 得姓始祖:康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n\n二 迁徙分布\n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n三 郡望堂号 \n【郡望】1、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n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未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n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n \n四 历史名人 \n1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n2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n 3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n4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n 5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n 6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n 7 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请命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n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n9 凌云翰:明代诗人。\n 10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n\n化州塘北凌氏大宗2008年1月16日建成入伙。吴川凌氏大宗主体结构已经建成,三进,面积3000多平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蔚为壮观。此大宗祠拟以2008年8月8日,奥运开幕之时建成入伙。建成入伙之日,特邀请全球凌氏宗亲到吴川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n\n 吴川凌氏始迁祖为宋时凌永儒,塘北凌氏始迁祖为凌正儒,时任化州主簿。约有5-6万人。其后代除了在广东分布外,也有迁到广西,海南的。\n凌氏源自姬氏,周文王后裔,脉出河北河间,晚唐入福建莆田。宋末凌正儒自福建入广东,任吴川主簿,择居化州塘北,是为化州凌氏一世祖。自一世至今,历二十八世,已近千年。期间,明天顺四年,塘北首建凌氏宗祠。从有祠计起,凡602年。\n\n广东凌氏居住地 \n \n一、广州市\n\n1、天河区前进宦溪村\n\n2、番禺区石基镇凌边村\n\n3、黄埔区(深井村)\n\n4、白云区(石井村)\n\n5、从化市城郊镇新开自然村\n\n二、河源市\n\n1、和平县贝墩镇贝溪村、强新村、河溪村、大塘村、三多村、南坝村;古寨镇梅华村;安坳镇、长塘镇、阳明镇、热水镇;\n\n2、龙川县车田镇凌屋村、庄且村 \n\n3、紫金县瓦溪镇四联管理区\n\n三、茂名市\n\n1、化州市塘北镇塘北村,柑子园村,坡田村。\n\n2、信宜市东镇镇文冲村、钱排镇\n\n3、电白县水东镇那和村、红塘村、河头村、河角村、鸡啼岭村。\n\n4、高州市谢鸡镇高脚村\n\n5,高州市石鼓镇小营村\n\n四、湛江市\n\n1、吴川市塘尾镇塘头村、那余村、东山村、春凡勇村、东海何辉村、 \n\n吴阳镇那郭垌姓凌村、芷寮村、海山竹排地村、城里村、那蒙村、\n\n黄坡镇平泽高屋村。振文镇罗里村,上地村,下地村,华章村,凌屋湾、过水路村,下坡村,总江村,奇艳村,公子渡,上郭屋,鹤山洞村\n\n2、遂溪县岭北镇金锋村。军屋村\n\n五、惠州市\n\n1、惠阳县平潭镇凌屋排大门村\n\n六、梅州市\n\n1、梅县梅西镇龙虎居委会、罗墩村、三益村、马山村\n\n2、兴宁县官田镇、龙北镇中官村,河头镇\n\n3、平远县石正镇(张公塘、樟风塘白屋下、黄竹、潭头村、棉羊横杭、下丰、圩下、中心坪、坪湖、马山、茶园下)、大柘镇(池步里、松柏塘),超竹乡(仙水塘、竹垇头、墩上、芋麻神下) \n\n七、韶关市\n\n1、始兴县沈所镇石内村、太平镇獭石下村\n\n2、南雄市湖口镇三水、长市村、珠玑镇叟里园村、黎口镇 口村、乌 镇乌圩、苍石镇大坪村、雄州镇郊区管理区\n\n八、云浮市\n\n1、罗定市附城镇平湾村、同仁村.罗城镇、苹塘镇。\n\n2、郁南县大全镇、河口镇\n\n九、深圳市\n\n1、宝安区观澜街道办君子布凌屋村\n\n十、江门市\n\n1、鹤山市共和镇新连区委会平岗里,平连村2009-6-5 10:53:133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
");